鋼筋混凝土的出現(xiàn)大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。然而,由于在服役期間環(huán)境變化,自然災害或長期載荷的作用,導致 其結構性能發(fā)生退化,大量混凝土結構面臨著修復與加固改造。碳纖維復合材料由于具有輕質,比強度高,耐腐蝕及耐久性優(yōu)異,減震性能好,熱脹系數(shù)與混凝土近似等優(yōu)點,正逐步取代傳統(tǒng)的鋼筋材料,廣泛用于新型加固材料領域。碳纖維板(以下簡稱碳板)作為碳纖維復合材料中的一種,尤其是預應力碳板,結合其自身高的抗拉強度和施加預應力的特點,能有效減少甚至消除其應變滯后的問題,同時還可減少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撓度變形,并能減少和封閉裂縫。

碳板理論抗拉強度達2800~3000MPa,對碳板良好的錨固是發(fā)揮其強度的前提,錨固效果差或錨固失效都會使碳板難以達到預期的強度,如出現(xiàn)脫錨,“切口效應”等現(xiàn)象?,F(xiàn)如今,大量研究針對預應力碳板錨具展開:波形錨具,楔形錨具,平板錨具和sika錨具等。這些錨具針對整體寬度10cm或5cm的碳板有較好的錨固效果。在GB/T3354-2014對定向纖維增強聚合物復合材料的拉伸性能測試中,規(guī)定的纖維復合材料寬度小(12.5mm),錨具長度短(50mm),而錨具尺寸偏小會減弱錨固效果,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對錨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現(xiàn)有的錨固形式只能解決薄碳板的錨固問題,而對厚度較大(3mm)的碳板會出現(xiàn)脫錨現(xiàn)象。
針對以上問題,卡本開發(fā)了一種基于角度差異理論的楔形錨具,該錨具不僅能解決常規(guī)厚度(1.4mm和2.0mm)碳板的錨固問題,還能克服在使用加強片錨固3.0mm厚度碳板時出現(xiàn)的錨具滑脫問題。采用這種錨具錨固的碳板抗拉強度均超過2400MPa,破壞形式正常。這種類型的錨具設計為今后預應力碳板的測試提供了更多選擇性,同時也為其他碳纖維加固材料,如:預應力碳纖維筋或碳纖維棒,提供了更多思路。